专利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燃燒加熱器,該燃燒加熱器(110)係具備:加熱板(126);配置板(120),與加熱板相對向而配置;外周壁(122),沿著加熱板及配置板之外周而配置;分隔板(124),在藉由加熱板、配置板及外周壁所包圍之空間內,與加熱板及配置板相對向配置,且藉由與配置板之間的空隙形成導入部(134),並且藉由與加熱板之間的空隙形成導出部(138);以及燃燒室(136),配置在藉由加熱板、配置板、以及外周壁所包圍之空間內,供從導入部所導入的燃料氣體燃燒,且將由該燃燒所產生之排放氣體朝導出部進行導出;其中,在分隔板中設置在厚度方向具有凹凸的凹凸部(146)。
公开号:TW201323785A
申请号:TW101126584
申请日:2012-07-24
公开日:2013-06-16
发明作者:Kimiyoshi Satoh;Soichiro Kato;Shusaku Yamasaki;Kazuo Miyoshi
申请人:Ihi Corp;
IPC主号:F23D14-00
专利说明:
燃燒加熱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燃燒加熱器,該燃料加熱器係用以使燃料燃燒而加熱被加熱物。本案係根據2011年7月27日於日本申請之日本特願2011-163865號申請案而主張優先權,並將其內容援用於此。
以往,習知廣為普及之燃燒加熱器,係利用使燃料氣體(gas)燃燒的燃燒熱來加熱輻射體,並利用來自輻射體之輻射面的輻射熱來加熱工業材料或食品等。
有關此種燃燒加熱器,例如已提案有一種提高熱效率的技術,其係將從引導燃料氣氣體到燃燒室的導入路徑、至在燃燒室中引導燃燒之排放氣體到本體外的導出路徑為止設為密閉構造,並使導入路徑與導出路徑鄰接,俾利用排放氣體的熱將燃燒前的燃料氣體予以預熱(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4494346號公報。
在專利文獻1的燃燒加熱器中,係藉由提高燃料氣體的預熱效果,從而能夠提升熱效率。可推知將分隔導入路徑與導出路徑的分隔板予以薄化,來提升從排放氣體對燃料氣體的傳熱效率而提高預熱效果。然而,將分隔板予以薄化時,會使前述分隔板熱變形,導致導入路徑及導出路徑變形而無法均勻地將燃料氣體供應至燃燒室,或無法使排放氣體充分地進行排放而產生使燃燒效率降低的不良影響。
本發明為有鑑於前述之課題而研創者,其目的係提供一種燃燒加熱器,其係能夠抑制因熱變形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提高燃料氣體的預熱效果,來實現高的熱效率。
本發明之第1態樣的燃燒加熱器係具備:加熱板;配置板,與加熱板相對向而配置;外周壁,沿著加熱板及配置板之外周而配置;以及分隔板,用以在藉由加熱板、配置板及外周壁所包圍之空間內,與加熱板及配置板相對向而配置,且藉由與配置板之間的空隙而形成導入部,並且藉由與加熱板之間的空隙而形成導出部。再者,前述燃燒加熱器係具備:流入孔,設置在配置板或分隔板,且連接有引導燃料氣體的第1配管部,並且將燃料氣體從前述第1配管部導入至導入部。再者,前述燃燒加熱器係具備有:燃燒室,配置在由加熱板、配置板、以及外周壁所包圍之空間內,供從導入部所導入的燃料氣體燃燒,且將由前述燃燒所產生之排放氣體朝導出部進行導出;以及排氣孔,設置在加熱板或分隔板,且連接有引導排放氣體的第2配管部,並且將排放氣體從導出部導出至第2配管部。再者,在分隔板中,設置在厚度方向具有凹凸的凹凸部。
本發明之第2態樣的燃燒加熱器係在前述第1態樣中,前述凹凸部的頂部亦可與加熱板及配置板之任一方或雙方接觸。
本發明之第3態樣的燃燒加熱器係在前述第1或第2態樣中,前述凹凸部亦可從設置在分隔板的流入孔或者排氣孔朝向燃燒室延伸成放射狀。
本發明之第4態樣的燃燒加熱器係在前述第3態樣中,在前述分隔板的導入部側中,亦可於設置在分隔板的流入孔或排氣孔附近設置平板狀的平板部,凹凸部亦可在平板部的外周側連續設置。
本發明之第5態樣的燃燒加熱器係在前述第3或第4態樣中,前述導出部亦可具有根據凹凸部而在周方向所界定的複數個排氣流路,排氣流路亦可隨著從燃燒室側朝向排氣孔側緩緩地變窄。
本發明之第6態樣的燃燒加熱器係在前述第3至第5態樣中任一項中,前述導入部亦可具有根據凹凸部而在周方向所界定的複數個導入流路,導入流路亦可隨著從流入孔側朝向燃燒室側緩緩地變窄。
根據本發明,抑制因熱變形所造成的不良影響,且提高燃料氣體的預熱效果,並能夠實現高的熱效率。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針對本發明之最佳實施形態詳細地加以說明。下述實施形態所示之尺寸、材料及其他具體性的數值等,只不過是容易理解本發明的例示,除非特別聲明之情況,本發明並非限定於此等。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針對實質上具有相同之功能或構成之要素,係賦予相同的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第1實施形態:燃燒加熱系統100)
第1圖係為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燃燒加熱器系統100之外觀例的斜視圖。本實施形態之燃燒加熱系統100係為預混合型,該預混合型係在供應至本體容器之前混合都市煤氣等、以及作為燃燒用氧化劑氣體的空氣。惟不限定於該情形,燃燒加熱系統100亦可進行擴散燃燒的擴散型。
如第1圖所示,燃燒加熱系統100係複數個(在第1圖中所示之例為2個)燃燒加熱器100並聯連接所構成,且接收都市煤氣等與空氣之混合氣體(以下稱「燃料氣體」)的供應,而分別在燃燒加熱器110燃燒燃料氣體,從而被加熱。在燃燒加熱系統100中係回收藉由該燃燒所產生的排放氣體。
第2圖係為用以說明第1實施形態之燃燒加熱系統100之構造之圖。如第2圖所示,燃燒加熱系統100係具備有配置板120、外周壁122、分隔板124、以及加熱板126。
配置板120係為平板狀的構件,該配置板120係以耐熱性及耐氧化性高之素材,例如不鏽鋼(SUS:Stainless Used Steel)、或以熱傳導率底之素材等所形成。
外周壁122係以具有其外周面位於與配置板120的外周面相同平面狀之外形的薄板狀之構件所構成,並積層於配置板120。在外周壁122之內周係具有跑道(track)形狀(由大致平行的兩條線段與連接該兩條線段之2個圓弧(半圓)所構成之形狀),並設置朝厚度方向(外周壁122與配置板120的積層方向)貫穿的2個貫穿孔122a。
分隔板124係與配置板120同樣地,以耐熱性及耐氧化性高之素材(例如不鏽鋼)、或以熱傳導率高之素材(例如黃銅)等所形成。分隔板124係以具有沿著外周壁122之貫穿孔122a之內周面之外形形狀之薄板狀的構件所構成,並與配置板120大致平行地配置在外周壁122的內側。此外,分隔板124係在收容於外周壁122之貫穿孔122a內的狀態下,分隔板124的外周面係與貫穿孔122a的內周面維持一定間隔而分離。
加熱板126係與配置板120同樣地,由以耐熱性及耐氧化性高之素材(例如不鏽鋼)、或以熱傳導率高之素材(例如黃銅)等所形成之薄板狀的構件所構成。
加熱板126係具有其外周面與配置板120和外周壁122之外周面位於相同平面上的外形,並積層於外周璧122和分隔板124。此時,加熱板126和配置板120係互相地相對向配置成大致平行(用以使本實施形態中之超額焓(enthalpy)燃燒發生之實質性的平行)。再者,外周壁122係沿著加熱板126和配置板120之外周而配置。分隔板124係在藉由加熱板126、配置板120、以及外周壁122所包圍的空間內,與加熱板126和配置板120相對向配置。
配置板120、分隔板124、以及加熱板126,係只要在該等構件之間形成有空隙,亦可傾斜地相對向配置。再者,配置板120、分隔板124、以及加熱板126並不限定該等構件之厚度,且不限於平板而亦可形成為厚度變化的形狀。
燃燒加熱系統100的本體容器係利用加熱板126和配置板120來封閉外周壁122的上下所構成。並且,上下壁面(加熱板126和配置板120的外表面)的面積大於外周面(外周壁122的外表面)的面積。換言之,上下壁面係佔本體容器之外表面的大部分。
再者,燃燒加熱系統100係2個燃燒加熱器100並聯連接所構成。在兩燃燒加熱器100間的連接部位形成有火焰延燒部128,其係連通所連接之燃燒加熱器100內的密閉空間。然而,雖為密閉空間,但使用在氣體中時並不需要完全地被密閉。在本實施形態的燃燒加熱系統100中,係例如藉由點火器(igniter)(未圖示)等點火裝置之1次的點火,使火焰蔓延至透過火焰延燒部128而連接的燃燒加熱器110而被點火。如前所述雖在燃燒加熱系統100中設置有2個燃燒加熱器110,惟2個燃燒加熱器110係兩者均為相同構成。因此,在以下說明中,係針對一方的燃燒加熱器110加以說明。
第3圖係為第1圖之III-III線剖面圖。如第3圖所示,在配置板120中,於燃燒加熱器110的中心部係設置有朝厚度方向貫穿的流入孔132。在流入孔132中,係連接有供燃料氣體流通用的第1配管部13。燃料氣體係經由流入孔132被引導至燃燒加熱器110的本體容器內。
在本體容器內中,導入部134與導出部138係以被分隔板124分隔且互相鄰接之方式形成。針對分隔板124、導入部134、以及導出部138的位置關係,容後述。
導入部134係由配置板120與分隔板124之間的空隙所形成,並將從流入孔132流入之燃料氣體放射狀地引導至燃燒室136。
燃燒室136係配置在藉由配置板120、加熱板126、以及外周壁122所包圍的空間內。再者,燃燒室136係面向分隔板124的外周端部,並沿著外周壁122而配置。在燃燒室136的任意位置,設置有點火裝置(未圖示)。燃燒室136係燃燒從導入部134所導入之燃料氣體,並將由燃燒所產生之排放氣體朝向導出部138進行導出。
導出部138係藉由加熱板126與分隔板124之間的空隙所形成,並將由在燃燒室136中燃燒所產生之排放氣體,彙集到燃燒加熱器110的中心部。
如前所述,在本體容器內中,導入部134與導出部138係鄰接而形成。因此,能夠通過分隔板124將排放氣體的熱傳達給燃料氣體,以預熱燃料氣體。
輻射面140係為加熱板126之外側的面,由流通於導出部138的排放氣體或者在燃燒室136的燃燒所加熱,並將輻射熱傳熱至被加熱物。
在分隔板124中,於燃燒加熱器110的中心部係設置有朝厚度方向貫穿的排氣孔142。在排氣孔142,係在內周部分嵌合有第2配管部144。加熱輻射面140之後的排放氣體,係經由排氣孔142導出至燃燒加熱氣110之外。
第2配管部144係配置在第1配管部130的內部。亦即,以第1配管部130與第2配管部144形成雙重管。再者,第2配管部144係亦具有將排放氣體的熱傳達至流動在第1配管部130的燃料氣體的功能。
配置板120之形成有流入孔132的部位(緣部),係固定在第1配管部130的前端。分隔板124的排氣孔142係固定在比第1配管部130更突出之第2配管部144的前端。配置板120與分隔板124係隔開達第1配管部130之前端與第2配管部144之前端的差。
此外,在本實施形態中,流入孔132係設置於配置板120,而排氣孔142係設置於分隔板124。惟不限定於此,流入孔132亦可設置於分隔板124,而排氣孔142亦可設置於加熱板126。此時,亦可使第1配管部130和第2配管部144從加熱板126側插通至導入部134和導出部138,且第1配管部130配置在第2配管部144之內部。再者,第1配管部130和第2配管部144亦可各自個別地設置。此時,流入孔132係配置於配置板120或分隔板124的任一者,而排氣孔142係配置於加熱板126或分隔板124的任一者即可。
在本實施形態之分隔板124中,係設置在厚度方向具有凹凸的凹凸部。以下,使用第4A圖至第7B圖,針對分隔板124之構成詳細地加以說明。
第4A圖及第4B圖係為第1實施形態之分隔板124的斜視圖。具體而言,第4A圖係顯示位於分隔板124之導出部138側之面,而第4B圖係顯示位於分隔板124之導入部134側之面。在第4A圖及第4B圖中,從排氣孔142延伸成放射狀的線,係顯示凹凸部146的頂部146a,實線部分顯示為凸之部分,而波浪線部分顯為凹之部分。凹凸部146係從分隔板124之中央側朝向外周側延伸成放射狀。此外,在第4A圖及第4B圖中,為說明上之方便,省去凹凸之數量的記載。惟不限於此,就凹凸部146而言,並未限制凹凸的數量。
第5圖係為顯示位於分隔板124之導出部138側之面的正面圖,而第6A圖至第6C圖係為分隔板124的剖面圖。具體而言,第6A圖係為第5圖之VI(a)至VI(a)線剖面圖,而第6B圖係為第5圖之VI(b)至VI(b)線剖面圖,而第6C圖係為第5圖之VI(c)至VI(c)線剖面圖。惟第6A圖至第6C圖係顯示第5圖的頂部146a,且為從實線160a至實線160b為止之範圍的剖面,並僅顯示分隔板124與其上下的加熱板126和配置板120的剖面。
在第5圖中,從排氣孔142延伸成放射狀的實線,係顯示凹凸部146中之在導出部138側為凸部的頂部146a。在第5圖中,從排氣孔142延伸成放射狀的虛線,係顯示凹凸部146中之在導入部134側為凸部的頂部146a。
如第6A圖和第6B圖所示,凹凸部146的頂部146a(以虛線圓圈所示),係在從分隔板124之燃燒室136側至朝向排氣孔142之VI(b)-VI(b)線為止的範圍內,與加熱板126和配置板120的兩方接觸。
如第6C圖所示,隨著越過VI(b)-VI(b)線而靠近排氣孔142側,凹凸部146的凹凸係緩緩地變小。當凹凸部146的凹凸變小時,頂部146a係在維持接觸在加熱板126的狀態下,從配置板120隔開。
如第6A圖及第6B圖所示,在導入部134之燃燒室136側(比第5圖之VI(b)-VI(b)線更靠分隔板124的外周側),係藉由根據凹凸部146在周方向所界定之複數個導入流路134a所構成。再者,如第6A圖至第6C圖所示,在導出部138中,係形成有複數個排氣流路138a,其係從分隔板124之外周端至排氣孔142為止,根據凹凸部146在周方向所界定。
導入部134係在分隔板124的排氣孔142附近(亦即,配置板120的流入孔132附近)中,完全未根據凹凸部146所界定。在從流入孔132朝向燃燒室136為止的中間位置,形成導入流路134a。
再者,排氣流路138a係隨著從分隔板124之燃燒室136側朝向排氣孔142緩緩地變窄。
接著,具體地說明從導入部134至導出部138為止之燃料氣體和排放氣體的流動。第7A圖及第7B圖係為用以說明燃料氣體和排放氣體的流動之圖。具體而言,在第7A圖中,係顯示第3圖之剖面圖的左側之部分的放大圖,而在第7B圖中,係顯示第7A圖之VII(b)-VII(b)線剖面圖。再者,第7A圖中,反白箭頭係顯示燃料氣體的流動,而塗滿灰色的箭頭係顯示排放氣體的流動,在第7B圖中,塗滿黑色的箭頭係顯示熱的移動,而符號150a係顯示燃料氣體的流動方向,而符號150b係顯示排放氣體的流動方向。惟第7A圖中,以虛線表示之反白箭頭,係顯示隱藏在分隔板124之背面側的燃料氣體之流動。
如第7A圖及第7B圖所示,導入流路134a與排氣流路138a係包夾分隔板124之凹凸部146而相互形成。流入至導入部134的燃料氣體,係沿著導入流路134a而朝向燃燒室136流動。
燃料氣體係在燃燒室136與外周壁122碰撞而使流速降低,並在燃燒室136中燃燒後,形成高溫的排放氣體。排放氣體係朝向排氣孔142在緩緩地變窄的排氣流路138a流動。此時,排放氣體的熱係傳熱至加熱板126的輻射面140。
再者,如第7B圖所示,通過排氣流路138a的排放氣體的熱,係經由分隔板124的凹凸部146傳熱至通過導入流路134a之燃料氣體。流動在排氣流路138a的排放氣體與流動在導入流路134a的燃料氣體,係成為包夾分隔板124之凹凸部146且左右(加熱板126與配置板120的相對方向)排列的相對流(counter flow)。因此,能夠利用排放氣體的熱有效率地預熱燃料氣體,並能夠獲致高的熱效率。藉由在預熱燃料氣體後進行燃燒(超額焓燃燒),即可使燃料氣體的燃燒穩定化,並能夠將因不完全燃燒所產生之CO(一氧化碳)的濃度抑制於極低濃度。
如前所述,本實施形態的燃燒加熱器110,係藉由設置在分隔板124的凹凸部146而吸收分隔板124的熱變形。因此,即使分隔板124暫時產生熱變形,亦能夠抑制因搖晃所造成之導入部134及/或導出部138的熱變形。因此,在燃燒加熱器110中,可使分隔板124的厚度變薄,並能夠提高燃料氣體的預熱效果。再者,藉由在分隔板124設置凹凸部146,使燃料氣體和排放氣體與分隔板124接觸之面積變大。因此,能夠促進從排放氣體對燃料氣體的傳熱,並更加提高預熱效果。
再者,排氣流路138a係朝向排氣孔142變窄,從而加速排放氣體的流速,並提升從排放氣體對加熱板126和分隔板124的熱傳達率。因此,燃燒加熱器110係能夠提高輻射面140的加熱效果和燃料氣體的預熱效果。
再者,凹凸部146的頂部146a與加熱板126及配置板120接觸,從而燃料加熱器110係複能夠抑制因分隔板124的熱變形所造成之搖晃。因此,複可使分隔板124的厚度變薄,並能夠提高燃料氣體的預熱效果。
再者,分隔板214係在流入孔132附近,僅接觸於凹凸部146之凹凸變小之加熱板126側,不會使導入部134的流路縮小。因此,即使因長期的使用而在分隔板124暫時產生熱變形,亦能夠抑制因流入孔132附近的導入部134的流路變窄而造成之周方向的燃料氣體之供應量的偏差。 (第2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2實施形態之分隔板224加以說明。在第2實施形態中,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比較,分隔板224並不相同。因此,針對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省略說明,僅針對不同構成之分隔板224加以說明。
第8A圖及第8B圖係為第2實施形態之分隔板224的斜視圖。具體而言,第8A圖係顯示位於分隔板224之導出部138側之面,而第8B圖係顯示位於分隔板224之導入部134側之面。
在分隔板224中,係遍及在分隔板224之中央附近的一定範圍設置平板狀的平板部250。凹凸部246和其頂部246係在平板部250的外周側連續設置。如第8A圖和第8B圖所示,頂部246a之實線部分為凸部,而波浪線部分為凹部。
假設,在導入部134之流入孔132附近,凹凸部264的頂部246a與配置板120接觸而界定形成導入流路134a時,亦因長期的使用而在分隔板224產生熱變形。藉此,使流入孔132的附近極端地變窄,而會有在周方向之燃料氣體之供應量產生偏差的可能性。在第1實施形態中,係縮小凹凸部146的凹凸,以避免前述事態。在本實施形態中,係在分隔板224設置平板部250,且對周方向將中央附近之導入部134的間隔(高度)確保為一定。因此,複能夠抑制周方向之燃料氣體之供應量的偏差。 (第3實施形態)
接著,針對第3實施形態之分隔板324加以說明。在第3實施形態中,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相比較,分隔板324並不相同。因此,針對與前述第3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省略說明,僅針對不同構成之分隔板324加以說明。
第9圖係為第3實施形態之分隔板324的正面圖,第10A圖至第10C圖係為第3實施形態之分隔板324的剖面圖。具體而言,第10A圖係為第9圖之X(a)-X(a)線剖面圖,而第10B圖係為第9圖之X(b)-X(b)線剖面圖,而第10C圖係為第9圖之X(c)-X(c)線剖面圖。再者,在第10A圖至第10C圖中,係顯示在第9圖所示之頂部346a,且為從實線360a至實線360b為止之範圍的剖面,並僅顯示分隔板124與其上下的加熱板126和配置板120的剖面。
與第5圖同樣地,在第9圖中,從排氣孔142延伸成放射狀的實線,係顯示凹凸部346中之在導出部138側為凸部的頂部346a。在第9圖中,從排氣孔142延伸成放射狀的虛線,係顯示凹凸部346中之在導入部134側為凸部的頂部346a。惟如第10B圖及第10C圖所示,凹凸部346中之在導入部134側為凸部之部位為面部,而將該面的端部設為導入部134側的頂部346a(在第10B圖及第10C圖中,以虛線圓圈顯示頂部346a)。
如第10A圖所示,在分隔板324的平板部350中,因無凹凸部,故在導入部134中未界定形成導入流路134a。如第10B圖及第10C圖所示,隨著從流入孔132朝向燃燒室136,凹凸部346的高度(深度)係緩緩地變大,使凹凸部346的頂部346a與配置板120以及加熱板126接觸。藉此,形成導入流路134a和排氣流路138a。
導入流路134a如第10B圖及第10C圖所示,係隨著從流入孔132側朝向燃燒室136側緩緩地變窄。
由於導入流路134a朝向外周變窄,從而能夠防止逆火。再者,因中央附近的導入流路134a大,故與前述同樣地,即使因長期的使用而在分隔板324暫時產生熱變形,亦不會使流路極端地變窄。因此,燃燒加熱器110係難以發生周方向之燃料氣體之供應量的偏差。
在前述第2實施形態及第3實施形態中,亦能夠實現與前述第1實施形態同樣的作用效果。亦即,藉由設置在分隔板224、324的凹凸部246、346,來吸收並抑制分隔板224、324的熱變形。因此,可使分隔板224、324的厚度變薄,並能夠提高燃料氣體的預熱效果。再者,藉由凹凸部246、346,使燃料氣體和排放氣體與分隔板224、324接觸的面積變大。因此,促進從排放氣體對燃料氣體的傳熱,並更加提高預熱效果。
此外,分隔板並不限於例如凹凸光滑地隆起之波浪板,亦可形成朝任意方向折彎之凹凸。再者,凹凸部的方向不侷限為放射狀,亦可捲筒狀,並可朝任意方向形成。再者,凹凸部的頂部亦可不與加熱板126和配置板120的任一者接觸。
再者,在前述實施形態中,燃燒室136雖係沿著外周壁122而形成,惟不侷限於該情形。燃燒室136係只要在藉由外周壁122、加熱板126、以及配置板120所包圍之空間內即可。然而,為了充分地確保因排放氣體所致之燃料氣體的預熱效果,燃燒室136係較佳為設置例如在加熱板126與分隔板之間的空間、或者分隔板與配置板120之間的空間中之比從設置在配置板120之流入孔132至外周壁122為止的中間位置更靠近外周壁122之空間的任一個位置者。
再者,在前述實施形態中,雖列舉連接2個燃燒加熱器110的燃燒加熱系統100,惟不侷限於該情形。亦可不使用燃燒加熱系統100而使用單體之燃燒加熱器100。
以上,雖已一面參照圖式,一面針對本發明之較佳實施形態加以說明,惟本發明並非限定於該實施形態。只要是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於申請專利範圍所記載之範疇中能思及各種的變更例或修正例,則該等亦當然屬於本發明之技術性範圍。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的燃燒加熱器,能夠獲致一種抑制因熱變形所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燃料氣體的預熱效果,並能夠實現高的熱效率的燃燒加熱器。
100‧‧‧燃燒加熱系統
110‧‧‧燃燒加熱器
120‧‧‧配置板
122‧‧‧外周壁
122a‧‧‧貫穿孔
124,224,324‧‧‧分隔板
126‧‧‧加熱板
128‧‧‧火焰延燒部
130‧‧‧第1配管部
132‧‧‧流入孔
134‧‧‧導入部
136‧‧‧燃燒室
138‧‧‧導出部
140‧‧‧輻射面
142‧‧‧排氣孔
144‧‧‧第2配管部
146,246,346‧‧‧凹凸部
250,350‧‧‧平板部
122a‧‧‧貫穿孔
134a‧‧‧導入流路
138a‧‧‧排氣流路
146a,246a,346a‧‧‧頂部
150a‧‧‧燃料氣體的流動方向
150b‧‧‧排放氣體的流動方向
第1圖係為顯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燃燒加熱器系統之外觀例的斜視圖。
第2圖係為用以說明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燃燒加熱系統之構造之圖。
第3圖係為第1圖之III-III線剖面圖。
第4A圖係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斜視圖,且顯示位於分隔板之導出部側之面。
第4B圖係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斜視圖,且顯示位於分隔板之導入部側之面的面。
第5圖係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正面圖。
第6A圖係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剖面圖,且為第5圖之VI(a)至VI(a)線剖面圖。
第6B圖係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剖面圖,且為第5圖之VI(b)至VI(b)線剖面圖。
第6C圖係為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剖面圖,且為第5圖之VI(c)至VI(c)線剖面圖。
第7A圖係為用以說明燃料氣體及排放氣體之流動之圖,且顯示第3圖之剖面圖的左側之部分的放大圖。
第7B圖係為用以說明燃料氣體及排放氣體之流動之圖,且顯示第7A圖之VII(b)-VII(b)線剖面圖。
第8A圖係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斜視圖,且顯示位於分隔板之導出部側之面。
第8B圖係為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斜視圖,且顯示位於分隔板之導出部側之面。
第9圖係為本發明之第3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正面圖。
第10A圖係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剖面圖,且為第9圖之X(a)-X(a)線剖面圖。
第10B圖係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剖面圖,且為第9圖之X(b)-X(b)線剖面圖。
第10C圖係為本發明第3實施形態之分隔板的剖面圖,且為第9圖之X(c)-X(c)線剖面圖。
110‧‧‧燃燒加熱器
120‧‧‧配置板
122‧‧‧外周壁
124‧‧‧分隔板
126‧‧‧加熱板
130‧‧‧第1配管部
132‧‧‧流入孔
134‧‧‧導入部
136‧‧‧燃燒室
138‧‧‧導出部
140‧‧‧輻射面
142‧‧‧排氣孔
144‧‧‧第2配管部
权利要求:
Claims (11)
[1] 一種燃燒加熱器,係具備:加熱板;配置板,與前述加熱板相對向而配置;外周壁,沿著前述加熱板及前述配置板之外周而配置;分隔板,在藉由前述加熱板、前述配置板及前述外周壁所包圍之空間內,與前述加熱板及前述配置板相對向而配置,且藉由與前述配置板之間的空隙形成導入部,並且藉由與前述加熱板之間的空隙形成導出部;流入孔,設置在前述配置板或前述分隔板,且連接有引導燃料氣體的第1配管部,並且將燃料氣體從前述第1配管部導入至前述導入部;燃燒室,配置在藉由前述加熱板、前述配置板、以及前述外周壁所包圍之空間內,供從前述導入部所導入的燃料氣體燃燒,且將由前述燃燒所產生之排放氣體朝前述導出部進行導出;以及排氣孔,設置在前述加熱板或前述分隔板,且連接有引導前述排放氣體的第2配管部,並且將前述排放氣體從前述導出部導出至前述第2配管部;其中在前述分隔板中,設置在厚度方向具有凹凸的凹凸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前述凹凸部的頂部係與前述加熱板及前述配置板之任一方或雙方接觸。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前述凹凸部係從設置在前述分隔板的前述流入孔或前述排氣孔朝向前述燃燒室延伸成放射狀。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前述凹凸部係從設置在前述分隔板的前述流入孔或前述排氣孔朝向前述燃燒室延伸成放射狀。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在前述分隔板的前述導入部側中,於設置在前述分隔板的前述流入孔或前述排氣孔附近設置有平板狀的平板部,前述凹凸部係在前述平板部的外周側連續設置。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在前述分隔板的前述導入部側中,於設置在前述分隔板的前述流入孔或前述排氣孔附近設置有平板狀的平板部,前述凹凸部係在前述平板部的外周側連續設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前述導出部係具有根據前述凹凸部而在周方向所界定的複數個排氣流路,前述排氣流路係隨著從前述燃燒室側朝向前述排氣孔側緩緩地變窄。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前述導出部係具有根據前述凹凸部而在周方向所界定的複數個排氣流路,前述排氣流路係隨著從前述燃燒室側朝向前述排氣孔側緩緩地變窄。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前述導出部係具有根據前述凹凸部而在周方向所界定的複數個排氣流路,前述排氣流路係隨著從前述燃燒室側朝向前述排氣孔側緩緩地變窄。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前述導出部係具有根據前述凹凸部而在周方向所界定的複數個排氣流路,前述排氣流路係隨著從前述燃燒室側朝向前述排氣孔側緩緩地變窄。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至第10項中任一項所述之燃燒加熱器,其中,前述導入部係具有根據前述凹凸部而在周方向所界定的複數個導入流路,前述導入流路係隨著從前述流入孔側朝向前述燃燒室側緩緩地變窄。
类似技术:
公开号 | 公开日 | 专利标题
TWI461639B|2014-11-21|燃燒加熱器
KR101636417B1|2016-07-05|연속 가열로
TWI460379B|2014-11-11|燃燒加熱器
TWI558951B|2016-11-21|加熱爐及連續加熱爐
TWI451049B|2014-09-01|燃燒加熱器
WO2012060377A1|2012-05-10|燃焼加熱システム
TWI527999B|2016-04-01|密閉式氣體加熱器及使用密閉式氣體加熱器的連續加熱爐
KR101773922B1|2017-09-01|연속 가열로
JP5909900B2|2016-04-27|燃焼加熱器および燃焼加熱システム
JP2016017641A|2016-02-01|燃焼加熱器
JP5724686B2|2015-05-27|燃焼加熱器
JP6175814B2|2017-08-09|燃焼加熱器
同族专利:
公开号 | 公开日
KR101544925B1|2015-08-17|
TWI461639B|2014-11-21|
CN103748416B|2018-11-02|
KR20140048245A|2014-04-23|
JP2013029216A|2013-02-07|
EP2738462A1|2014-06-04|
US9416964B2|2016-08-16|
WO2013015238A1|2013-01-31|
CN103748416A|2014-04-23|
US20140116423A1|2014-05-01|
EP2738462B1|2019-03-13|
EP2738462A4|2015-01-07|
JP5866845B2|2016-02-24|
引用文献:
公开号 | 申请日 | 公开日 | 申请人 | 专利标题
US3837329A|1973-07-05|1974-09-24|Us Army|Liquid fuel-fired grille|
JPS5416827Y2|1974-12-28|1979-06-30|||
JPS5649271B2|1977-07-08|1981-11-20|||
FR2654806B1|1989-11-17|1992-02-14|Triatherm Sarl|Appareil de chauffage au gaz par rayonnement infrarouge.|
JP3691447B2|2002-03-20|2005-09-07|リンナイ株式会社|バーナ|
JP3921134B2|2002-06-18|2007-05-30|薫 丸田|マイクロ燃焼加熱器|
JP4502328B2|2005-05-13|2010-07-14|株式会社Ihi|燃焼器|
JP2007093180A|2005-09-30|2007-04-12|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マイクロコンバスタの起動方法|
JP4494346B2|2006-02-10|2010-06-30|株式会社Ihi|燃焼加熱器|
US7980850B2|2006-06-30|2011-07-19|Gas Technology Institute|Self-recuperated, low NOx flat radiant panel heater|
PL2307800T3|2008-06-23|2017-08-31|Sabaf S.P.A.|Palnik gazowy dla kuchenek|
BRPI0923233A2|2008-12-10|2016-01-26|Ihi Corp|combustor|
CN101825281B|2009-03-02|2012-08-08|广东万和新电气股份有限公司|预混式燃气灶的燃烧器|JP5961941B2|2011-07-27|2016-08-03|株式会社Ihi|密閉式ガスヒータおよび密閉式ガスヒータを用いた連続加熱炉|
JP6240371B2|2011-09-05|2017-11-29|株式会社Ihi|加熱炉および連続加熱炉|
JP5849542B2|2011-09-05|2016-01-27|株式会社Ihi|連続加熱炉|
JP6171716B2|2013-08-20|2017-08-02|株式会社Ihi|燃焼加熱器|
JP6427996B2|2014-07-04|2018-11-28|株式会社Ihi|燃焼加熱器|
法律状态:
优先权:
申请号 | 申请日 | 专利标题
JP2011163865A|JP5866845B2|2011-07-27|2011-07-27|燃焼加熱器|
[返回顶部]